中新网福州11月30日电 (林彭轩)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曾经以石材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西兰乡,如何守住绿水青山,让河道变清、山体复绿、环境变美?
这个乡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勾勒乡村振兴“高标准”“高颜值”“高品质”画卷。
西兰乡美丽的乡村风貌。罗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西兰乡原石材产业自2016年开启转型转产,旧厂房已转型七成,税收从原来石材刚关停时的不足300万元,增长到今年预计可达1000万元。石材产业关停退出后,西兰乡先后引进永万顺锂电池配套、竹木制品精深加工、七境石碧山庄等重点项目,腾笼换鸟,盘活厂房,在经济发展上跑出高质量、加速度。
西兰乡自然人文资源多元丰富,当地深挖资源潜力,打造七境山庄、古韵洋坪、红色磹石、畲风许洋、寿桥桃园、破石茶山等文旅项目,形成“到蒋山村赏杜鹃花、到许洋村游畲族村、到西兰村品七境茶、到洋坪村看古民居、到寿桥村游桃花林、到磹石村体验红色文化”的发展格局。
西兰乡美丽的乡村风貌。罗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提升乡村“颜值”,改善人居环境,西兰乡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村落夜话”等方式,全面了解村民环境卫生需求,梳理形成乡村垃圾、塘沟污水、乱搭乱建等8个方面的村庄环境整治需求清单。结合需求清单,组织各村村落理事长、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全村公路、沟渠、河道、广场、居民点等环境卫生重点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制定环境卫生公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
罗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注重在特色制胜上下功夫,引入专业公司,挖掘各村特色,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注重保留乡村原有特色风貌,力争实现‘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格局,目前已累计完成40个村庄的建设规划。”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性,西兰乡将农村人居环境、移风易俗、乱占耕地建房、安定稳定、矿山治理、金融信用等,纳入乡村治理提升文明积分制考评体系,制定积分清单、积分标准、积分兑换等具体事项。村民累计相应积分,可通过线上的“积分超市”或线下的指定商家换取生产生活物资。
同时,西兰乡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青年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等活动,每年评选一批“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助力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村委会分年度汇总积分,对积分靠前的村民(户)进行评星定级、发旗授牌。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将典型经验在全县铺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动员村民积极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活动,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罗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完)
中新网泉州11月30日电 (吴冠标)“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泉州始终坚持‘留形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一理念。”泉州市住建局局长张志铭30日表示,近年来泉州统筹谋划推进城市建设项目,聚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
当天,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并针对群众关心的城建领域相关问题,做出一系列解答。
30日,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吴冠标 摄
张志铭指出,进一步加快中心市区的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在更新提质古城区方面,泉州系统推进古城综合整治提升,通过开展街巷环境整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让古城变得更有生活味。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泉州古城已有1300多年历史。经过岁月变迁,泉州古城区逐渐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风貌受损、内涝等问题,这些问题受到大量市民群众关注。
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蔡海鸿介绍,围绕“留形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泉州市通过做好“解决现实需求”“坚持原真保护”“推动活态利用”等工作,持续推进古城保护发展。
以坚持原真保护为例,泉州市坚持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在街巷修缮中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国时期的胭脂砖,并邀请传统工匠参与修缮,采用“师带徒”模式,把闽南建筑、骑楼建筑等极具特色的建筑元素都保留下来,实现“留形留魂留乡愁”。
此外,泉州还通过以修代租等方式,完成了台魁巷7号、旧馆驿25号等的保护性收储和盘活;一些社会资本也参照政府“以修代租”方式,认领古城传统建筑,经营咖啡厅、文创商品店等新业态,为古城带来了流量,也增加了居民收入,实现了古城的活态利用。
“下阶段,我们将在城市更新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认管认养历史建筑、华侨建筑,充分挖掘特色建筑文化、闽南文化和民俗文化,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蔡海鸿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