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丁薛祥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汇报。
会议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要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加强撂荒地治理,摸清底数,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种好用好。要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对违规占用耕地进行整改复耕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解读,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会议指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要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强化水源、资金等要素保障。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编辑:刘欢】
中新社柏林7月20日电 题:探访德国柏林少林寺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挥拳、抬腿、舞棍......近日在德国柏林少林寺,卡特琳·施瓦伊格(Katrin Schwaiger)一招一式做得有模有样。在德国出生、奥地利长大的她,如今每两周需要穿梭于柏林和慕尼黑之间。只要在柏林,她每天都会到少林寺报到。
“我在少林寺已经学习一年多了。”她告诉中新社记者,包括气功、太极、功夫等在内,柏林少林寺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门类她都在学习。在柏林少林寺不仅锻炼身体,还让她领悟到生活的哲学与智慧,“感觉非常棒。”
图为7月13日,卡特琳·施瓦伊格在柏林少林寺练功。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
德国柏林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7月,是中国嵩山少林寺在海外的第一座分寺,如今坐落于柏林联邦大道215号。与印象中的少林寺古刹不同,柏林少林寺由一家舞蹈学校改建而来。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筑含两层楼舍,每层各有一间练功房,练功房中有红灯笼、佛像、字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装饰。
探访当日,柏林少林寺对外张贴课程表上的一句话映入记者眼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被翻译成德语,让过往人群在了解课程设置的同时,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智慧。
其实柏林少林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展现中国精神文化、战胜困难的历史。柏林少林寺方丈释永传介绍,成立之初,少林寺由德方投资,后因经营理念差异,德方于2005年突然撤资,使得学员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练功之地。少林寺师傅以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心,克服重重困难,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寺舍改址重塑。“虽然理念不同,但还是很感谢德方的付出,让中国少林文化在德国落地生花,惠泽众生。”
释永传表示,少林文化属于世界。柏林少林寺成立的初衷不只是简单推广少林功夫,而是通过少林功夫推广中国文化。少林文化讲究禅武合一,修身养性。很多人通过中国功夫,了解中医、中国文化,并在其影响下到中国留学。
德国小伙无名便是其中之一。该小伙的中文名“无名”出自释永传建议,是取道教文化而来。因对中国和中医的浓厚兴趣,他于2015年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正式开启了中医学习之路。
如今,说着一口地道河南话的他,经常在中国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感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要拍一些高质量的中英双语短视频,在国内外平台介绍中医和其背后的中国哲学,让外国人了解中医魅力。
自成立以来,如今已有数千名学员在柏林少林寺学习过,有小孩,也有老人,不仅来自柏林,也来自德国其他城市甚至周边国家。不同年龄、国籍、种族、肤色的学员,都能从柏林少林寺获得相同的中国文化体验。
图为7月13日,学员在少林寺师傅指导下练功。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
保加利亚人尼古拉·马泰夫(Nikolay Matev)在柏林生活了20余年,后来回到保加利亚。如今每次到柏林,他都会来少林寺学习气功等课程。他告诉记者,柏林少林寺可以让他获得内在的力量与宁静,这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尤其重要。
为加深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柏林少林寺会定期为学员提供实地到访中国的机会。今年10月,释永传将组织学员到嵩山少林寺修炼,然后到北京、西安等地领略中国故宫、长城、兵马俑等名胜古迹,了解中国历史人文故事。
因工作原因,施瓦伊格计划明年前往中国。她表示,中国文化是如此美丽,她也非常喜爱中国饮食。希望届时能够在中国多待一些时间,丰富不同体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