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20日电 (记者 陈静)危重症救治是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多脏器累及的风湿病患者尤为重要。
记者20日走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下称:仁济医院)了解到,该院风湿科探索组建了风湿危重症监护单元,集成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生命支持技术和前沿的免疫靶向诊疗手段,对患者开展快速、有效救治。
仁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王晓栋当日接受采访时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介绍,患者可能因疾病活动或免疫抑制治疗而出现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异常,严重者需要入住重症ICU,有较高死亡率。为此,仁济医院南院区急诊率先开通急诊——风湿绿色通道,实现快速转运,使患者在就医的第一时间就能得到风湿科团队及时高效的治疗。去年,这条抢救生命线再次升级,该院风湿科致力打造“风湿病重症中心”“疑难会诊中心”和“多学科诊治中心”,开展多维度救治。
生命急救线打通后,很多病人重燃了生的希望。据了解,风湿危重症监护单元启动一年来,收治的患者主要为系统性风湿病多脏器累及患者和脏器衰竭患者,比如:狼疮血栓微血管病、神经精神狼疮、弥漫性出血性肺泡炎患者,系统性硬化症肾危象等危重症患者。
在采访中,王晓栋分享了一位病患的救治过程。这名67岁女性,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突发高热和呼吸困难。王晓栋坦言,这是最危急的一类风湿重症患者,急诊——风湿绿色通道快速开启,患者立即被送入风湿危重症监护单元。呼吸支持、明确病原、积极抗感染、原发病治疗……一系列急救措施第一时间全部用上,但是由于病情太重,患者又出现了心功能不全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状况。
此时,王晓栋立刻启动重症患者SOS多学科救治流程,急诊团队和ECMO(体外膜氧合器)团队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操作,患者氧饱和度改善了,生命体征一点点平稳下来。在此后的日子里,仁济风湿和急诊重症团队接力作战。经过8个日夜的努力,ECMO成功撤机,呼吸机撤机……患者逐渐好转,目前已经转入风湿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医院方面表示,将不断开展快速响应、学科合作、高级救援,持续升级打造重症风湿抢救生命线,助力更多重症患者康复。(完) 【编辑:李岩】
中新网绍兴7月20日电(项菁)在浙江绍兴嵊州市长乐镇小昆村,眼下,18栋“土房换新房”的村民安置房完成外部建设,正在加紧内部装修。村民生活新变化离不开财政奖补资金。
小昆村位于海拔500多米的西白山麓,始建于南宋末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的村民依山而居,从远处望去,白墙红顶的房子错落有致,耸立在山崖上,古村落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
曾经,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20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财政部门不断深化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改革,通过因素法分配和竞争性立项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村民筹集、社会注入”的投入机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财政资金的保障,让西白山沿线迎来美丽的蝶变。
据嵊州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王松强介绍,当地通过竞争性立项,从浙江省政府争取到2000万元财政资金,推进西白山未来乡村山区共富先行区建设,再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流入5800余万元,立足山区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长乐镇小昆村、大昆村、太白村、山口村和石璜镇白雁坑村等5个村“抱团”,正合力打造集住宿、观光、运动、文创、考学等于一体的“忘忧西白风景线”。
以小昆村为例,为用好“源头活水”,属地长乐镇成立工作专班,加速农房激活、苗木补偿以及交通、电力、污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该镇启动“一庭园三基地”宅改项目,整合包括上述18栋安置房在内的闲置农村宅基地,开展有偿收回、统筹规划,并引入乡贤资本和工商资本,将小昆村“化身”创新创业创富乐园。
鸟瞰小昆村。杨伟锋 摄
实际上,得益于独特的自然风貌,小昆村及周边一直是登山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长乐镇镇长邱梁锋介绍,借助这些“流量”,小昆村将打造以“星宿”为主题,具有天文观测、户外运动等功能的山区型民宿集群,届时年集体经济收入将达近100万元。
随着万千美丽乡村涌现,村民们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断提升。小昆村村民周红为称,一旦村庄变景区,就可以实现在家门口挣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