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7月20日电 (记者 鲁毅)7月20日,湖南国际传播中心(HICC)在长沙揭牌成立。该中心将着力打造海外传播新阵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湖南故事、传播湖南声音,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湖南力量。
湖南国际传播中心是经湖南省委编办批准设置、湖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湖南日报社承建运营的海外传播专业媒体机构。该中心将作为湖南省级国际传播事业龙头,联动湖南省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14个市州的国际传播资源,着力构建起内宣外宣联动的传播体系,从资源整合、渠道搭建、品牌策划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国际传播渠道账号矩阵,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外宣”格局。
据介绍,湖南国际传播中心自筹建以来,已连续推出《出海记·走进非洲》《海上芙蓉·占芭花开》等一系列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国际传播产品。《出海记》系列报道海内外总阅读量超10亿次,《可靠的朋友,真诚的伙伴》单条双语视频在非洲内容聚合平台Scooper上观看量达100万次;《袁隆平老师,我们来迟了》微纪录片海内外总浏览量达1亿次,并于7月15日晚黄金时段在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TVM)播出。
据悉,未来,湖南国际传播中心将围绕“传播圈层年轻化、传播主体国际化、传播技术升级化、传播内容湖湘化和传播形式创新化”持续发力。
揭牌仪式上,来自加拿大、英国、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国际传播专家受邀担任湖南国际传播中心首批“特约海外通讯员”。来自湖南大学的尼日利亚籍教授唐杰表示,从留学生到大学老师,他在中国生活了15年,希望借助湖南国际传播中心这一平台,做好“同行者、发现者、讲述者”,让更多人听到真实的、精彩的中国故事、湖南故事。(完) 【编辑:刘欢】
中新网张掖7月20日电(诸葛瑞鑫)炎炎夏日,各地风光美景如画,苍茫河西,饮马祁连,山丹马场的生态画卷缓缓展开。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举办的“走进新国企,共建生态文明”活动,走进了张掖市山丹县的山丹马场。
山丹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总面积329.36万亩。在这里,中新网记者看到一望无际的杂草和无边的燕麦草,花海般的油菜花,但却看不到满山坡的牛羊马。
山丹马场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钱述华对中新网记者解释,“马场的载畜量有严格要求,一只羊需要18.53亩草地喂养,也就是1个羊单位,一头牛需要4个羊单位的草地面积,而一匹马则需要5个羊单位的草地面积。”
据介绍,目前在草原总面积188.19万亩的山丹,共养了700多匹马、9000多头牛、12400多头羊和600多头驴。通过落实减畜畜牧措施,实施生态建设项目,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治理,这也让岩羊、马鹿、狍鹿、藏狐、狼、金雕等许多不常见的野生动物种群频频现身山丹马场草原。
山丹马场当前聚力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规模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高原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责主业的“四大产业”,产值比重为76%的种植业依旧是山丹马场的支柱产业。据山丹马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永军介绍,2022年山丹马场实现营业收入5.89亿元,净利润1.29亿元的建场以来最佳成绩。
山丹马场围绕“新发展”理念,将原有单一的油菜籽、啤酒大麦、青稞“老三样”种植模式,调整成以青割燕麦草、脱毒马铃薯种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低耗水且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为种植业结构新亮点。大力推广应用免耕播种、无人机灭草、拖拉机北斗导航定位等农艺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自主繁育的脱毒马铃薯品种培优工作,提高种植业产量和收益。
随着生态环境和林草资源的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升,辖区内林草植被盖度达到85.36%,可食牧草比例提高到96%。“现在马场有两个发展目标,一是努力实现农牧业向中高端产业链转移,二是新产业向山下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努力争做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王永军说。(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