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近日在第一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理论物理之夜”专场沙龙活动上致辞时,将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间的互动,形象地比作“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互为“供应者”,也互为“消费者”。
王贻芳院士在第一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理论物理之夜”专场沙龙活动上致辞。中国科学院高能所 供图
王贻芳说,一方面,实验需要来自理论的提示或指引,并证实或证伪理论预言;另一方面,理论需要来自实验的新发现的刺激和新数据的启发,从而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新理论。
国际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致辞时则表示,在基础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数学与理论物理之间的关联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与促进。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在北京被解决,期待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重要想法最终被实验物理学家所证实。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教授应邀在“理论物理之夜”专场沙龙活动做专题报告,他对王贻芳关于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互为“消费者”“供应者”关系的观点深感赞同。
在《基础物理前沿》报告中,格罗斯讲述了物理学家在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自然界基本规律方面,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当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内容涵盖宇宙起源、黑洞本质、基本粒子以及量子引力等。
第一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理论物理之夜”专场沙龙活动会场。中国科学院高能所 供图
据了解,“理论物理之夜”专场沙龙活动作为第一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承办,旨在为参会中外理论物理学家和青年学者提供一个集自由发言、节目表演和晚餐美食于一体的奇妙“头脑风暴”夜晚。(完)
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 题:中新人物|刘令飞:面具是魅影的骄傲,而我不戴面具
刘令飞习惯用两面性去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
作为一名音乐剧演员,他认为对艺术之心可以“随性”,但对工作的职业性不可以“随意”。表演生涯中,刘令飞时常会被具有两面性或是多面性的复杂角色吸引。
出演百老汇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文版时,刘令飞饰演的男主角白天是善良正直的医生杰克,晚上却化身为恶魔海德;中文音乐剧《白夜行》里,他是游走在善恶边缘的桐原亮司;到了《人间失格》,他又在大庭叶藏与太宰治的角色中拉扯。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往往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向,有时展现给亲人、朋友或陌生人的面孔可以天差地别。当你不愿将自己的某一面真实展露时,躲在面具之后也许会更自在。
最近,刘令飞忙于《剧院魅影》中文版的演出,他在里面饰演男主角“魅影”。面具就是这部经典剧作的灵魂之笔,对于魅影而言,它是一块“遮羞布”与一面“骄傲旗帜”的混合体。
戴上面具的魅影似获得武器的士兵,拥有了“冲锋陷阵”的勇气。而摘下面具回归刘令飞,他选择在现实生活里拥抱更真实的自己,“仔细想想,我不戴面具”。
音乐剧《剧院魅影》剧照。受访者供图
把角色“魅影”当作“人”来看待
幕布拉开,上世纪华丽辉煌的巴黎歌剧院出现在舞台中央。一个阴暗丑陋的“音乐天才”化身“剧院幽灵”,将在此经历一段痛苦挣扎的爱情悲剧。
作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传奇经典,《剧院魅影》自1986年首演至今,已在全球186座城市上演18个语言版本,观众人次超过1.6亿。
37年来,许多“魅影”与“克里斯汀”都曾给无数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作为中国初代魅影之一的刘令飞期待,将中文的魅力融进这个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演员刘令飞。受访者供图
不轻易为角色下定义,或许才能真正“认识”角色。“从远在我表演这个角色之前的很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到魅影开始,我从来没有把他当过‘天使’或‘恶魔’,我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在看待。”刘令飞说。
他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看着魅影经历着痛苦与快乐,懂他的自卑,了解他的向往。把魅影当成一个平凡的人来看待,让刘令飞找到了自己与角色之间那根无形的“纽带”。
他说,每一个演员对于魅影这个角色的理解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机器生产出来的标准零部件。
“我只希望,我们中文版的演员乃至世界上所有表演魅影的演员,如果各自都能呈现出他的可悲与可怜,他的残破与天真。或许我们每一个魅影就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或者是近乎完整的魅影的灵魂。”
音乐剧《剧院魅影》剧照。受访者供图
音乐剧不存在欣赏“门槛”
音乐剧常被称为“高雅艺术”,而刘令飞对此持保留意见。在他的认知里,如果追溯音乐剧的起源,“无论它诞生于哪个国家、哪种语言,其本身就是为群众而诞生,所以不会有任何的欣赏‘门槛’。”
或许艺术不该用高低来轻易评判,基于此,“高雅艺术是否有欣赏门槛”的问题也就不会成立。在刘令飞看来,即使有所谓的欣赏“门槛”,也是从群众中诞生的。
其实,根本无需过度在意“门槛”。当心中有“门槛”时,那顶多是过“门槛”时要小心地抬一下脚,不然绊一跤会疼。当心中没“门槛”时,那就不用小心翼翼,是走是跑都不怕被绊着。
音乐剧《剧院魅影》剧照。受访者供图
围绕着音乐剧的众多讨论里,还有一个比较高讨论度的话题是,有关“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争议。做艺术是不是就不能谈钱?“我不觉得‘商业性’和‘艺术性’,这两者之间,一定会有一个像‘恶魔’一样的东西,阻碍着互相。”刘令飞回答道。
“我觉得‘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并不是一个看起来很遥远的事情。而且所谓的‘商业性’,其实大家可以理解成类似于电影‘类型化’。我更希望因为有足够好的音乐剧产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类型化和商业化的作品。”
从交谈中能够看出来,刘令飞是一个不愿意轻易对某件事情下定义的人,但他仍会在仔细思考后给出一个答案。就像他告诉记者,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定义“什么是一部好的音乐剧?”,却会补充说明,从他的角度出发,更喜欢有“性格”的音乐剧。
即使已经被称为“国内音乐剧演员的翘楚”,刘令飞依旧认为,自己对于国内音乐剧的发展,“无法将整个阶段去俯视着夸夸其谈”。
他说:“我只能去看我脚下的路,确认是在往前走。”
演员刘令飞。受访者供图
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全能的人
“一定要热爱生活!”
抛开演员的身份,作为普通人刘令飞,他选择全身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热爱生活会让你发现很多平时不起眼的细节,也会让你的生活很可爱。”
在他眼中,繁忙的巡演也可以是有趣的工作。闲暇休息时探访当地人的生活区域,是刘令飞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他还喜欢和出租车司机聊天,模仿他们说话的口气。“虽然听起来一下子就会被发现是外地人,但是无形当中也增添了我们沟通的一种亲近感。”
演员刘令飞。受访者供图
音乐剧演员≠演员+歌手,而这三种职业刘令飞都尝试过。“无论是演员、歌手、音乐剧演员,我们在做比较的时候,并没有哪个角色更难,或者哪个角色更比另外的角色要更厉害。”
最大的区别在于音乐剧是纯现场表演的艺术,是不可以被剪辑和编辑的艺术。所以“现场性”是作为一个音乐剧演员与演员、歌手最显见的区别。“现场艺术是永远不可复制的,所以作为音乐剧演员要珍惜自己每一次在舞台上表达的机会,因为那都是唯一的。”
作为前辈以及音乐剧导演的角度,他对新人演员的建议是,“一个音乐剧演员,要在自我管理上多一份严格。其次,要有识别度。”
刘令飞指出,作为一个演员,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人生方向比较重要。“不要试图让自己去成为一个全能的人,这样的负担也会成为一个音乐剧演员的负担。‘找到自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