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 今天,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京津冀联合办)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出席活动,并为京津冀联合办揭牌。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按照京津冀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达成的共识,由北京市协同办牵头,天津市、河北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津冀联合办筹备组,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集中办公。7月7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相关工作规则。座谈会期间,还召开了京津冀常务副省(市)长联席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及15个专题工作组工作情况汇报。
京津冀联合办的主要职责是聚焦跨区域、跨领域重点事项,推动落实三省市层面协同机制确定的工作任务,协调督促各专题工作组具体任务落地实施。
下一步,京津冀联合办将发挥“联合”作用,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共同落实好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相关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等重点事项落地见效。牢牢牵住“牛鼻子”,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共同落实好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高水平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聚焦重点园区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天津港作用,唱好新时代京津“双城记”。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绘制京津冀产业链图谱,策划开展系列活动。发挥好平台机制作用,坚持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京津冀三省市将密切协作、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实现“1+1+1大于3”的效果,携手奋进、合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完) 【编辑:李岩】
中新网合肥7月20日电 (记者 吴兰)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近日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位教授获奖。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截至目前,该校已有15位教授荣获“科学探索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新华教授荣获“数学物理学”奖项;曾杰教授荣获“化学新材料”奖项;刘诚教授荣获“能源环境”奖项;石发展教授、张强教授荣获“前沿交叉”奖项。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携手杨振宁、潘建伟、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作为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彭新华教授一直致力于自旋体系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研究,在量子算法、量子模拟,量子控制,量子精密测量等重要课题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对推动学科领域发展有实质性贡献的研究成果。
曾杰教授长期致力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技术的研究,开辟出“无机催化-生物催化杂合”系统,实现以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脂肪酸,提出动态限域稳定的“纳米岛”型催化剂设计思路。
刘诚教授致力于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污染/温室气体国产超光谱立体遥感技术,在卫星载荷关键部件遭国际禁运的不利条件下,实现首个国产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观测精度达到欧美同类最先进卫星的同等水平。
石发展教授长期聚焦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发展微纳尺度磁共振谱学和成像方法技术,推进其在物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张强教授长期从事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实验研究,实现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创下并持续刷新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的世界纪录,解决了量子通信中的现实安全性和长距离传输难题,为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奠定技术基础等。 【编辑:于晓】